中央氣象署上午指出,中颱風樺加沙今將增為強颱,上午已發海警,預估傍晚到晚間發陸警。天氣風險公司資深顧問吳聖宇今天在臉書粉專「天氣職人-吳聖宇」表示,目前海上警報範圍包括台灣東南部海面、巴士海峽,隨颱風西進,有可能繼續涵蓋到台灣海峽南部、東沙島海面一帶。預估今晚進一步發陸上颱風警報,首先會包括屏東、恆春半島,後續預期會陸續納入台東、高雄等地。如果未來整體路徑沒有明顯變化的話,其他縣市或海面進入警報範圍的機會看起來是比較低的。
吳聖宇說,樺加沙強度達中颱上限,持續增強,暴風圈可能再擴大,有機會跨過門檻來到強烈颱風等級。預報路徑沒有太大變化,預期仍將經過恆春以南、穿越巴士海峽之後繼續往港澳一帶靠近,暴風圈外圍預估將會掠過台東、屏東、高雄等縣市。吳聖宇指出,今天台灣附近陸續轉為東北風,包括大台北、北海岸、宜花東、恆春半島等地會逐漸降雨,下午到晚間之後比較明顯。中北部沿海、花東沿海、恆春半島沿海及綠島蘭嶼海面的風力也會陸續開始增強。
明天周一(22日)颱風繼續逼近,吳聖宇說,暴風圈邊緣預估中午過後接觸恆春半島,並逐漸涵蓋台東、屏東、高雄等縣市,明晚到後天周二(23日)清晨前將是颱風中心最靠近台灣陸地的一段時間,後天周二上午暴風圈可望脫離南台灣陸地,之後颱風逐漸遠離,周二傍晚過後颱風警報有機會完全解除。
吳聖宇指出,周一是風雨逐漸增大的一天,受中央山脈屏障作用的影響,降雨會集中在東半部、恆春半島以及高屏山區一帶,有機會達到豪雨或以上等級;其次在大台北、桃園、北部山區、嘉義以南地區也會有一陣一陣的降雨,雨勢雖然較小但也可能有局部大雨機會,雲林以北到新竹以南地區降雨偏向山區,平地部分降雨應該有限。風力部分首當其衝的花東、恆春半島及綠島蘭嶼等地要特別注意強陣風,可能會來到10-12級或以上,台灣海峽這一側還有大台北盆地內因為地形的影響,也會有一陣一陣的強風機會,部分沿海或是地勢較高的地方也可能會有8-10級的強陣風機會。
吳聖宇指出,周二颱風進入台灣西南方海面,開始要遠離台灣,但台灣進入颱風後側寬廣東南風範圍內,也就是所謂的颱風回南風,風雨的狀況在整個白天依然持續,東半部、恆春半島以及南部山區有豪雨或以上等級降雨機會,風向跟地形有近乎垂直的交角,雨勢可能更大且持續較長的時間。
至於大台北、桃園、北部山區以及嘉義以南地區同樣會有一陣一陣的降雨,東南風越過台灣南北兩端地形後,也可能給這些地方帶來局部大雨。雲林以北到新竹以南地區降雨落在山區為主,平地偶有短暫陣雨但應該不大。
風力部分也因為風向轉變為東南風,強風出現位置會調整到台灣南北兩端,北邊包括苗栗以北到大台北、北海岸、宜蘭等地,尤其是注意角隅流可能帶來的強陣風現象;南邊包括原本的花東、綠島蘭嶼、恆春半島之外,南高屏的沿海也要注意強陣風出現的情況,可能會有8-10級的強陣風,部分單點可能超過10級以上。吳聖宇指出,周三颱風往港澳一帶移動,很可能對港澳地區造成嚴重威脅,台灣脫離颱風本身環流,但寬廣的外圍東南風水氣仍持續影響,迎風面東半部、恆春半島仍有陣雨,花東地區仍可能有大雨或豪雨發生的機會,其他地方也會有短暫陣雨。要等到周四颱風更為遠離,太平洋高壓外圍又來到台灣附近,才有機會逐漸恢復到夏季型的天氣型態。
中央氣象署觀測,輕颱樺加沙19日20時中心位置在鵝鑾鼻東南東方1190公里之海面上,以每小時8轉12公里速度,向西北進行。未來不排除以中颱上限甚至強颱逼近台灣。依照目前路徑預估,樺加沙下周一到周三是距離台灣最近、影響最明顯的時段,最快明(21)日下半天發布海上警報、週一發陸警。氣象署提醒,今日晚間開始北海岸、東半部及恆春沿海風浪就會明顯增強,下周一到周三花東、高屏山區及宜蘭山區恐有豪雨等級以上的降雨,西半部雖然雨勢相對少,但強風和海象同樣不可掉以輕心。
氣象粉絲專頁「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19日深夜指出,樺加沙環流持續整合、爆發,強度增強中,預計通過台灣南端時也是他的巔峰時刻,將挑戰強烈颱風。未來48小時太平洋高壓會稍微減弱,使樺加沙朝西北移動,明日下半天高壓重新增強,強勢導引樺加沙逐漸偏西,移動速度加快。下週二(23日)通過巴士海峽也是離台灣最近時刻,高壓增強速度越快,樺加沙偏西幅度越明顯,反之越靠近台灣。
以目前路徑推估,樺加沙暴風圈預計在22日傍晚左右接觸到恆春半島及台東陸地,入夜後至23日白天暴風圈掃過南部及台東陸地。雖然樺加沙直接侵襲(登陸)台灣的機率較低,但暴風圈仍會籠罩台灣南部及台東的陸地,北部、東部受外圍環流影響,仍會有一定程度的風雨。至於確切的風雨大小,因颱風路徑仍有往北、往南小幅修正的空間,未來2天是關鍵!
目前太平洋上有3個颱風,分別為米塔、樺加沙、浣熊,氣象專家吳德榮今(19)日說,週二、三(23、24日)樺加沙通過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台灣東半部及南部慎防大量降雨致災」。
吳德榮透過「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說,最新歐洲模式模擬顯示,21日水氣略減,各地晴朗炎熱,午後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週日晚起、下週一(22日)「樺加沙」外圍接近,大台北及東半部轉有雨,雖無冷空氣,北、東高溫仍因雨而微降,其他各地仍偏熱。
吳德榮表示,下週二、三(23、24日)「樺加沙」通過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台灣東半部及南部慎防大量降雨致災,其他他區亦轉為偶有降雨的天氣,南台灣及各地沿海應慎防強風。下週四(25日)「樺加沙」遠離,西半部晴朗炎熱,午後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的機率,東半部有局部短暫陣雨。吳德榮提到,最新氣象署「路徑潛勢預測圖」顯示,西北太平洋有3個颱風,相距遙遠、無「共舞」條件。「輕颱米塔」進入廣東海面,將從汕尾、香港之間登陸、並逐漸轉向偏西,對台無威脅。「浣熊」距台遙遠,亦無威脅。「樺加沙」為唯一具有威脅的。
吳德榮說,最新歐洲(ECMWF)系集模式模擬「樺加沙」的動向、與氣象署「路徑潛勢預測圖」類似,其模擬平均路徑,通過巴士海峽,個別模擬路徑則分散在兩側,顯示其動向的「不確定性」。由於模擬將增強為「中度」以上、動向又有「不確定性」,是否帶來更大的威脅?是持續觀察的重點。
颱風消息,吳德榮表示,氣象署路徑潛勢預測圖顯示,熱帶低壓今天將掠過呂宋島北部,明天進入台灣西南方海面,發展為輕颱「米塔」,並逐漸轉向偏西,其外圍的水氣,加大明天至周六的降雨潛勢。
吳德榮表示,歐洲系集模式模擬末期的熱帶擾動,則在菲律賓東方海面發展,其成颱「樺加沙」機率已高達90%。最新歐洲模式下周一20時模擬圖則顯示,熱帶系統即將進入巴士海峽,繼續向西進行;最新美國模式模擬已調整得與歐洲模式相近;由於其強度強,對台的威脅不可小覷。但終究是1周左右的電腦模擬,仍有科學上的不確定性,應持續觀察。
今(5)日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由於太平洋高壓稍增強,午後雷陣雨範圍稍微縮小,桃園以南地區及其他山區午後仍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氣象專家賈新興則提醒,明晚至週日晚間,位於南海的熱帶性低氣壓,有發展為今年第16號塔巴颱風的機會,預估其於下週一有影響港澳的機率。
賈新興在臉書、YouTube頻道說明台灣天氣重點,明日清晨,鵝鑾鼻一帶至南台東有局部短暫雨,午後台南以南及台東有局部短暫陣雨,新竹以南山區及花蓮亦有零星短暫陣雨;週日新竹以南及台東有零星短暫雨,午後各地有局部短暫陣雨。
受到西南氣流及第8號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易有短延時強降雨,中央氣象署今(29)日清晨持續針對全台灣16個縣市發布豪雨特報,中南部地區有陣雨或雷雨並有大雨或局部豪雨,中部山區及南部地區有局部豪雨等級以上降雨發生的機率,北部、東半部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今日北部地區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氣象粉專也示警,西南氣流伴隨的雷暴雨卡在南部外海,雷暴雨將在早上開始移入高雄屏東。
氣象專家吳德榮在「洩天機教室」專欄中表示,最新(28日20時)歐洲模式(ECMWF)模擬顯示,今日至下週一(29至4日)季風環流的「西南季風」進入台灣附近,迎風面中南部為「連日多雨」的型態,伴隨大量致災雨;大氣不穩定,有局部陣雨或雷雨,午後影響的範圍擴大,其中並有小範圍「劇烈天氣」雷擊、強風、瞬間強降雨發生的機率,應注意防範;背風面東半部影響較小,偶有局部短暫降雨,未降雨時、天氣悶熱。今日各地區氣溫為:北部24至33度、中部23至33度、南部23至32度、東部22至35度。吳德榮指出,最新歐洲模式(ECMWF)模擬顯示,下週三(6日)太平洋高壓增強,「西南季風」減弱、北移,連日大量降雨的型態改變,恢復為晴朗炎熱的盛夏。
此外,根據氣象署最新「颱風暴風圈侵襲機率圖」顯示,輕颱「竹節草」在季風環流內,受其導引撲向浙江、將再北轉江蘇,無侵台機率。中颱「柯羅莎」則持續在日本南方海面,偏北而行,離台很遠、更無影響。
氣象專家林得恩則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提到,「西南風」升格成「西南氣流」,昨晚起由於環境「西南風」開始增強,並有逐漸來到「西南氣流」的強度趨勢;再加上竹節草颱風外圍環流的加入,引進更多西北風南下,與當時環境的「西南氣流」交會,在中南部近海產生更多的輻合降雨帶,隨後再循環境氣流風場的傳送,移入沿岸陸地,導致中南部地區持續、集中且顯著的降雨。
林得恩表示,根據今晨歐洲EC-AIFS數值模式模擬結果顯示,目前評估,降雨短時間還不會停止,至8月1日前,都是劇烈降雨的高風險時期,請特別注意加強防範。
目前太平洋海面上共有2個颱風同時存在,其中「丹娜絲」因為路徑極其罕見,將沿著台灣海峽北上,百年來僅有8個,都對台灣造成不小的影響,導致嚴重災情。至於上一個「海峽北上」的颱風,則是距今13年的泰利颱風,當年造成南部及中南部嚴重淹水、土石流及交通中斷,威力不容小覷。
根據中央氣象署最新資料,截至5日17時,丹娜絲的中心位置在北緯20.6度,東經117.7度,即在鵝鑾鼻的西南西方約360公里處,正以每小時10轉20公里的速度朝北北東轉東北進行。中央氣象署簡任技正伍婉華指出,丹娜絲移動速度逐漸加快,未來24小時將持續靠近台灣本島,預估6日至7日上午是影響最為劇烈的時段,民眾須嚴加防範。另外,中央氣象署過去曾將影響台灣地區颱風路徑分為10大類,此次丹娜絲的路徑被歸類為極其罕見的「第9類」,過去百年來占颱風總數的6.62%。上一個類似路徑的颱風是2012年的泰利,儘管當年泰利僅是輕颱,但與強勁西南氣流結合,造成台中以南至屏東地區豪雨不斷,山區降雨甚至高達數百毫米,引發嚴重淹水和土石流災情。另外,2016年莫蘭蒂颱風也曾以相似路徑從金門登陸,對台灣西部及金門造成重大損失,政府宣布停班停課長達7天。
根據氣象署資料,第9類路徑的颱風通常為「海峽北上」型,為通過台灣南部向東或東北進行者。這種路徑在歷史上非常罕見,過去一百年來僅有8個,且多數都帶來強烈降雨,造成嚴重災害及農業損失。
屏東恆春地區近期遭遇百年級暴雨,7月份累積雨量達1319毫米,較往年平均高出3倍,導致獅子鄉北里龍山發生大規模崩塌。當地村民表示,崩塌地點距離部落尚有一段距離,暫不影響居民安全,但連續21天的降雨已使當地土壤飽和。面對即將來襲的樺加沙颱風,村民正加緊防颱準備,以應對可能帶來的更多風雨威脅。北里龍山崩塌現場傳出轟隆巨響,大量土石從山頂滑落並揚起煙塵,震撼附近居民。這次崩塌發生在屏東獅子鄉北里龍山的北稜東面,村民表示這是近年來首次發生的大規模崩塌,「好幾年都沒有塌,就是這幾天才有塌」,並指出當地工作的人們都前往拍攝記錄了這一罕見現象。
熱帶擾動98W動向備受關注,天氣風險管理公司資深顧問吳聖宇表示,如果發展較快的話,可能在今(4)日晚到明日清晨就進一步增強為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預計陸上警報最快可能在明晚到週日凌晨發布,「依照這樣的路徑預報來看,全台各地應該都有機會發布颱風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