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保育運動先驅珍古德

 知名英國靈長類學家、保育運動先驅珍古德(Jane Goodall)博士於加州辭世,享壽 91 歲。今年6月曾來台訪問的她,仍致力推廣愛地球環保永續ESG的活動,如今卻傳出辭世消息,而她創立的珍古德研究所在Instagram證實死訊:「研究所創辦人、聯合國和平大使珍古德博士因自然原因辭世,享壽91歲。她當時正在美國加州進行演講巡迴活動。古德博士以行為學家的身分展開研究,其對靈長類的發現徹底革新了科學界。她終其一生不懈倡議,致力於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復育,影響力遍及全球。」

據紐約時報報導,古德 珍1960 年代初受考古學家路易士.李奇(Louis Leakey)鼓勵,開始在東非叢林中展開研究。1963 年,她的調查成果首次刊登於《國家地理》,以親暱筆觸記錄「灰鬍子大衛」、「弗洛」等黑猩猩個體的生活方式,震撼國際學界。她在文章與著作中不僅呈現科學觀察,更生動描述瘧疾、毒蛇與掠食者環伺的野外環境,讓研究過程宛如冒險故事,引發大眾高度關注。隨後的電視紀錄片和出版書籍,使她成為少數能跨越科學與大眾文化的明星學者。數十年以來,珍古德的研究,重新界定了人類與動物的界線,發現了黑猩猩會製造工具、群體狩獵、進行儀式性等行為,甚至爆發有組織的衝突,這些突破性發現,動搖了「人類獨有理性」的傳統認知。如今她的離世,象徵一個世代的結束,但她推動的保育精神與「人類並非萬物中心」的理念,將持續影響未來世代。

知名英國靈長類學家、保育運動先驅珍古德(Jane Goodall)博士,今年6月才訪問台灣,但在台北時間2日於加州辭世,享壽 91 歲。總統賴清德透過社群表達慰問與哀悼,他也回憶自己在台南市長任內,曾經與珍古德博士漫步在二仁溪畔。

賴清德表示,將一輩子都奉獻給守護環境、推動環境教育的珍古德博士(Jane Goodall),在稍早離開了我們,「我要代表人民,致上最深的慰問及哀悼」。

賴清德說,珍古德博士在坦尚尼亞叢林,透過望遠鏡觀察黑猩猩;也站上演講台,拿起麥克風推動環境倡議,「她善良、溫暖的身影,引領無數年輕人,前仆後繼,以行動改變了世界」。

賴清德回憶,在他台南市長任內,曾經與珍古德博士漫步在二仁溪畔。珍古德博士跟他分享,希望從上游開始,一路到出海口,都有守護這條河川的天使。賴清德說,多年來,我們都持續關注環境保護及氣候變遷議題,並推廣環境教育,希望培育更多的守護天使。

賴清德表示,今年6月,珍古德博士再度回到台灣,與年輕人對談,鼓勵大家不要放棄前進的希望。他相信,台灣雖小,卻是博士留下許多故事、回憶的所在。

最後賴清德表示,謝謝珍古德博士,不僅是時代的巨人、也是守護自然的善良天使。台灣會繼續向前走,而博士奮鬥不懈的身影,也會永遠留在台灣人的心中。


被譽為「黑猩猩之母」的英國知名保育專家珍古德(Jane Goodall),日前在美國巡迴演講期間傳出自然離世消息、享耆壽91歲,她生前曾語出驚人,稱想把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等多位「不喜歡的人」裝進太空船,送到別的星球,甚至直接批評川普的舉止彷彿雄性黑猩猩。《國會山報》報導,Netflix今年稍早專訪了珍古德,內容在她逝世後以紀錄片《珍古德博士的臨別話語》(Famous Last Words: Dr. Jane Goodall)的方式播出,珍古德在片中表示「有些我不喜歡的人,我想把他們裝進馬斯克(Elon Musk)的太空船,送到他堅信自己會發現的那顆星球上」。

 

主持人法爾查克(Brad Falchuk)追問「他(馬斯克)會是其中之一嗎?」,珍古德回答「哦,當然,他會在名單上,你可以想像我會把誰送上那艘太空船,除了馬斯克,還有川普,以及川普的一些支持者。然後我會把俄羅斯總統普欽(Vladimir Putin)也算進去,我還會把習近平也算進去,當然也少不了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

 

事實上,珍古德生前就曾多次批評川普,她2016年曾表示「川普在政治辯論中的表現就像雄性黑猩猩的支配儀式」,並稱「為了讓對手留下深刻印象,那些想要在支配等級中上升的雄性黑猩猩會做出一些驚天動地的表演,像是跺腳、拍打地面、拖樹枝或扔石頭」。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登山步道

 為推動和平地區觀光發展,台中市政府攜手交通部觀光署投入新台幣3,490萬元於桃山部落旁辦理「雪山坑登山步道工程」,於今年2月開工,預計今年10月底完工,觀旅局長陳美秀實地了解步道建置情形,肯定施工品質,並指示工程團隊施作時應最小化擾動環境,以達永續旅遊的目標。

陳美秀局長表示,「雪山坑登山步道」選線是由當地桃山部落耆老帶領觀旅局及設計單位踏勘既有獵徑而成,步道將串聯著名電影「賽德克巴萊」取景地-山蘇森林、櫸木林及楠樹林等既有生態景點,再串聯在地特色打卡景點-巨人之手,形成2.4公里大環線步道。

觀旅局說明,步道設計主要以原木材料為主,並就地取材以現地石塊鋪築砌石階梯,為將自然與文化相互結合,設計時除將當地部落泰雅圖騰加入外,也將台灣黑熊及石虎等相關元素融入於步道設施,希望遊客來訪步道時,可以對桃山部落原民人文環境與自然生態有更深入的瞭解。

觀旅局指出,和平地區近年是觀旅局發展登山步道的主力區域之一,除107年底完工的雙崎部落埋伏坪步道、112年3月建置完成的環山部落環山獵人步道及112年底完工的桃山部落雪山坑登山步道第一期工程外,今年更積極辦理步道大環線工程及雙崎部落埋伏坪步道延伸段工程,創造多個以原民部落文化為主軸之觀光旅遊景點,使和平地區觀光資源更加完整,吸引愛好山林生態與歷史人文的遊客到訪,帶動和平地區觀光產業發展。

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

高雄柴山奉茶隊

 被稱為「生哥」的柴山傳奇人物洪木生平時熱愛爬山,喜歡在登頂後跟山友一起聊天交流,為了讓山上能有水可以泡茶,他自主發起「揹水」上山奉茶,一揹就是33年,無私奉獻的行為吸引其他山友加入,他也成為柴山志工奉茶隊的創始人。上週洪木生不幸逝世,享壽70歲,消息傳出後,讓山友們相當不捨,難過緬懷這位「高雄人的驕傲」、「柴山的守護神」。洪木生過去熱愛爬山,在登頂後喜愛跟山友聊天交流,為讓山上有水可以泡茶,他便自動自發開始揹水上山,一揹就揹了33年,也因為他的無私奉獻,感動不少山友,於是「柴山志工奉茶隊」也就此成立,他也成為奉茶隊的創始人。目前柴山山上共有三個奉茶站,包含「雅座」、「盤榕」、「七蔓」, 志工人數多達200多人,不僅負責揹10-40公斤的水上山,還會揹重達48公斤的瓦斯桶,另外也會有人負責煮茶,還會幫忙修損壞的木棧道、撿山上遊客丟的垃圾、清猴大便等等。洪木生的徒弟蔡侑霖回憶起他的師父生哥,直呼他在柴山揹水煮養生茶30多年了,柴山大大小小的事都是他在處理,山上不管那邊缺水他就麻煩隊友支援那裡,任勞任怨卻從不埋怨。不過,上週洪木生不幸逝世,享壽70歲,消息傳出後讓不少山友相當不捨,直呼他是「高雄人的驕傲」、「柴山的守護神」,更有人說「奉茶精神值得立碑雅座,永懷志業!」。

蔡侑霖說,柴山奉茶隊從30幾年前,洪木生用手提水上山,剛開始沒幾個人,到現在奉茶隊幾百人還有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人來揹水,他的師傅真的功不可沒。

奉茶隊的成員們因為被洪木生的奉獻精神感動,加入後也一起奉獻,進而獲得成就感,也幫助了他人,形成一個良好的風俗。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樋口飯糰

 原先在高雄市鼓山區青海路的「樋口飯糰」因房租問題糾紛不斷,經協調後,雙方同意提前解約,樋口飯糰7月時搬離青海路舊址,到新地方經營。解約至今已半個月,日前樋口太太於Threads發文稱,因床墊問題再次被前房東纏上,無奈表示「依然逃不出惡房東的騷擾」。目前該貼文已刪除。

昨(9)日晚間樋口太太表示,解約半個月了,卻依然逃不出惡房東的騷擾,對方表示「用了10幾年、幾代房客的床墊」要更新,但當初簽約時說是新的,點交也有第三方見證,雙方都無異議,事隔半個月卻以此事找上自己。

樋口太太說,自己與丈夫為促進台日交流才返台創業,希望可推廣新瀉產品和觀光,「能賺一點小錢都是我先生和他們辛苦流汗掙來的」,如今遭要求支付更新舊家具費用,樋口太太無奈表示,「為什麼要讓惡房東得逞?為什麼有一點的利益也無法分享給努力工作的夥伴?」

樋口太太指出,搬離青海路後生活雖忙碌,但夜晚得以安眠,這次事件讓樋口太太決定不再沉默「提醒今後想租房子的朋友,這種惡房東的手法」,建議未來有租屋需求者,不要聽信房東的花言巧語,或因任何對方口中的「恩惠」而簽定不平等合約。她也強調,目前已將重心放在新址經營,期望與前房東的糾紛能平息。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2025的颱風

中央氣象署上午指出,中颱風樺加沙今將增為強颱,上午已發海警,預估傍晚到晚間發陸警。天氣風險公司資深顧問吳聖宇今天在臉書粉專「天氣職人-吳聖宇」表示,目前海上警報範圍包括台灣東南部海面、巴士海峽,隨颱風西進,有可能繼續涵蓋到台灣海峽南部、東沙島海面一帶。預估今晚進一步發陸上颱風警報,首先會包括屏東、恆春半島,後續預期會陸續納入台東、高雄等地。如果未來整體路徑沒有明顯變化的話,其他縣市或海面進入警報範圍的機會看起來是比較低的。

吳聖宇說,樺加沙強度達中颱上限,持續增強,暴風圈可能再擴大,有機會跨過門檻來到強烈颱風等級。預報路徑沒有太大變化,預期仍將經過恆春以南、穿越巴士海峽之後繼續往港澳一帶靠近,暴風圈外圍預估將會掠過台東、屏東、高雄等縣市。吳聖宇指出,今天台灣附近陸續轉為東北風,包括大台北、北海岸、宜花東、恆春半島等地會逐漸降雨,下午到晚間之後比較明顯。中北部沿海、花東沿海、恆春半島沿海及綠島蘭嶼海面的風力也會陸續開始增強。

明天周一(22日)颱風繼續逼近,吳聖宇說,暴風圈邊緣預估中午過後接觸恆春半島,並逐漸涵蓋台東、屏東、高雄等縣市,明晚到後天周二(23日)清晨前將是颱風中心最靠近台灣陸地的一段時間,後天周二上午暴風圈可望脫離南台灣陸地,之後颱風逐漸遠離,周二傍晚過後颱風警報有機會完全解除。

吳聖宇指出,周一是風雨逐漸增大的一天,受中央山脈屏障作用的影響,降雨會集中在東半部、恆春半島以及高屏山區一帶,有機會達到豪雨或以上等級;其次在大台北、桃園、北部山區、嘉義以南地區也會有一陣一陣的降雨,雨勢雖然較小但也可能有局部大雨機會,雲林以北到新竹以南地區降雨偏向山區,平地部分降雨應該有限。風力部分首當其衝的花東、恆春半島及綠島蘭嶼等地要特別注意強陣風,可能會來到10-12級或以上,台灣海峽這一側還有大台北盆地內因為地形的影響,也會有一陣一陣的強風機會,部分沿海或是地勢較高的地方也可能會有8-10級的強陣風機會。

吳聖宇指出,周二颱風進入台灣西南方海面,開始要遠離台灣,但台灣進入颱風後側寬廣東南風範圍內,也就是所謂的颱風回南風,風雨的狀況在整個白天依然持續,東半部、恆春半島以及南部山區有豪雨或以上等級降雨機會,風向跟地形有近乎垂直的交角,雨勢可能更大且持續較長的時間。

至於大台北、桃園、北部山區以及嘉義以南地區同樣會有一陣一陣的降雨,東南風越過台灣南北兩端地形後,也可能給這些地方帶來局部大雨。雲林以北到新竹以南地區降雨落在山區為主,平地偶有短暫陣雨但應該不大。

風力部分也因為風向轉變為東南風,強風出現位置會調整到台灣南北兩端,北邊包括苗栗以北到大台北、北海岸、宜蘭等地,尤其是注意角隅流可能帶來的強陣風現象;南邊包括原本的花東、綠島蘭嶼、恆春半島之外,南高屏的沿海也要注意強陣風出現的情況,可能會有8-10級的強陣風,部分單點可能超過10級以上。吳聖宇指出,周三颱風往港澳一帶移動,很可能對港澳地區造成嚴重威脅,台灣脫離颱風本身環流,但寬廣的外圍東南風水氣仍持續影響,迎風面東半部、恆春半島仍有陣雨,花東地區仍可能有大雨或豪雨發生的機會,其他地方也會有短暫陣雨。要等到周四颱風更為遠離,太平洋高壓外圍又來到台灣附近,才有機會逐漸恢復到夏季型的天氣型態。



中央氣象署觀測,輕颱樺加沙19日20時中心位置在鵝鑾鼻東南東方1190公里之海面上,以每小時8轉12公里速度,向西北進行。未來不排除以中颱上限甚至強颱逼近台灣。依照目前路徑預估,樺加沙下周一到周三是距離台灣最近、影響最明顯的時段,最快明(21)日下半天發布海上警報、週一發陸警。氣象署提醒,今日晚間開始北海岸、東半部及恆春沿海風浪就會明顯增強,下周一到周三花東、高屏山區及宜蘭山區恐有豪雨等級以上的降雨,西半部雖然雨勢相對少,但強風和海象同樣不可掉以輕心。

氣象粉絲專頁「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19日深夜指出,樺加沙環流持續整合、爆發,強度增強中,預計通過台灣南端時也是他的巔峰時刻,將挑戰強烈颱風。未來48小時太平洋高壓會稍微減弱,󠀠使樺加沙朝西北移動,明日下半天高壓重新增強,強勢導引樺加沙逐漸偏西,移動速度加快。下週二(23日)通過巴士海峽也是離台灣最近時刻,高壓增強速度越快,樺加沙偏西幅度越明顯,反之越靠近台灣。

以目前路徑推估,樺加沙暴風圈預計在22日傍晚左右接觸到恆春半島及台東陸地,入夜後至23日白天暴風圈掃過南部及台東陸地。雖然樺加沙直接侵襲(登陸)台灣的機率較低,但暴風圈仍會籠罩台灣南部及台東的陸地,北部、東部受外圍環流影響,仍會有一定程度的風雨。至於確切的風雨大小,因颱風路徑仍有往北、往南小幅修正的空間,未來2天是關鍵!



目前太平洋上有3個颱風,分別為米塔、樺加沙、浣熊,氣象專家吳德榮今(19)日說,週二、三(23、24日)樺加沙通過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台灣東半部及南部慎防大量降雨致災」。

吳德榮透過「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說,最新歐洲模式模擬顯示,21日水氣略減,各地晴朗炎熱,午後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週日晚起、下週一(22日)「樺加沙」外圍接近,大台北及東半部轉有雨,雖無冷空氣,北、東高溫仍因雨而微降,其他各地仍偏熱。

吳德榮表示,下週二、三(23、24日)「樺加沙」通過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台灣東半部及南部慎防大量降雨致災,其他他區亦轉為偶有降雨的天氣,南台灣及各地沿海應慎防強風。下週四(25日)「樺加沙」遠離,西半部晴朗炎熱,午後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的機率,東半部有局部短暫陣雨。吳德榮提到,最新氣象署「路徑潛勢預測圖」顯示,西北太平洋有3個颱風,相距遙遠、無「共舞」條件。「輕颱米塔」進入廣東海面,將從汕尾、香港之間登陸、並逐漸轉向偏西,對台無威脅。「浣熊」距台遙遠,亦無威脅。「樺加沙」為唯一具有威脅的。

吳德榮說,最新歐洲(ECMWF)系集模式模擬「樺加沙」的動向、與氣象署「路徑潛勢預測圖」類似,其模擬平均路徑,通過巴士海峽,個別模擬路徑則分散在兩側,顯示其動向的「不確定性」。由於模擬將增強為「中度」以上、動向又有「不確定性」,是否帶來更大的威脅?是持續觀察的重點。



颱風消息,吳德榮表示,氣象署路徑潛勢預測圖顯示,熱帶低壓今天將掠過呂宋島北部,明天進入台灣西南方海面,發展為輕颱「米塔」,並逐漸轉向偏西,其外圍的水氣,加大明天至周六的降雨潛勢。

吳德榮表示,歐洲系集模式模擬末期的熱帶擾動,則在菲律賓東方海面發展,其成颱「樺加沙」機率已高達90%。最新歐洲模式下周一20時模擬圖則顯示,熱帶系統即將進入巴士海峽,繼續向西進行;最新美國模式模擬已調整得與歐洲模式相近;由於其強度強,對台的威脅不可小覷。但終究是1周左右的電腦模擬,仍有科學上的不確定性,應持續觀察。



 今(5)日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由於太平洋高壓稍增強,午後雷陣雨範圍稍微縮小,桃園以南地區及其他山區午後仍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氣象專家賈新興則提醒,明晚至週日晚間,位於南海的熱帶性低氣壓,有發展為今年第16號塔巴颱風的機會,預估其於下週一有影響港澳的機率。

賈新興在臉書、YouTube頻道說明台灣天氣重點,明日清晨,鵝鑾鼻一帶至南台東有局部短暫雨,午後台南以南及台東有局部短暫陣雨,新竹以南山區及花蓮亦有零星短暫陣雨;週日新竹以南及台東有零星短暫雨,午後各地有局部短暫陣雨。



受到西南氣流及第8號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易有短延時強降雨,中央氣象署今(29)日清晨持續針對全台灣16個縣市發布豪雨特報,中南部地區有陣雨或雷雨並有大雨或局部豪雨,中部山區及南部地區有局部豪雨等級以上降雨發生的機率,北部、東半部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今日北部地區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氣象粉專也示警,西南氣流伴隨的雷暴雨卡在南部外海,雷暴雨將在早上開始移入高雄屏東。

氣象專家吳德榮在「洩天機教室」專欄中表示,最新(28日20時)歐洲模式(ECMWF)模擬顯示,今日至下週一(29至4日)季風環流的「西南季風」進入台灣附近,迎風面中南部為「連日多雨」的型態,伴隨大量致災雨;大氣不穩定,有局部陣雨或雷雨,午後影響的範圍擴大,其中並有小範圍「劇烈天氣」雷擊、強風、瞬間強降雨發生的機率,應注意防範;背風面東半部影響較小,偶有局部短暫降雨,未降雨時、天氣悶熱。今日各地區氣溫為:北部24至33度、中部23至33度、南部23至32度、東部22至35度。吳德榮指出,最新歐洲模式(ECMWF)模擬顯示,下週三(6日)太平洋高壓增強,「西南季風」減弱、北移,連日大量降雨的型態改變,恢復為晴朗炎熱的盛夏。

此外,根據氣象署最新「颱風暴風圈侵襲機率圖」顯示,輕颱「竹節草」在季風環流內,受其導引撲向浙江、將再北轉江蘇,無侵台機率。中颱「柯羅莎」則持續在日本南方海面,偏北而行,離台很遠、更無影響。 

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則表示,目前雷暴雨卡在外海,白天將移入高屏陸地,提到離岸風(陸風+陸地降雨外流)明顯,因此西南氣流伴隨的雷暴雨卡在南部外海。但凌晨以後,離岸風將減弱,同時西南氣流也將增強,因此雷暴雨將在早上開始移入高雄屏東,提醒出門請注意安全!此外,粉專指出,台南以北也可能受到波及,但以陰天、有時短暫雨為主,而北部現在有一陣大雨,但會很快轉小。

氣象專家林得恩則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提到,「西南風」升格成「西南氣流」,昨晚起由於環境「西南風」開始增強,並有逐漸來到「西南氣流」的強度趨勢;再加上竹節草颱風外圍環流的加入,引進更多西北風南下,與當時環境的「西南氣流」交會,在中南部近海產生更多的輻合降雨帶,隨後再循環境氣流風場的傳送,移入沿岸陸地,導致中南部地區持續、集中且顯著的降雨。

林得恩表示,根據今晨歐洲EC-AIFS數值模式模擬結果顯示,目前評估,降雨短時間還不會停止,至8月1日前,都是劇烈降雨的高風險時期,請特別注意加強防範。



目前太平洋海面上共有2個颱風同時存在,其中「丹娜絲」因為路徑極其罕見,將沿著台灣海峽北上,百年來僅有8個,都對台灣造成不小的影響,導致嚴重災情。至於上一個「海峽北上」的颱風,則是距今13年的泰利颱風,當年造成南部及中南部嚴重淹水、土石流及交通中斷,威力不容小覷。

根據中央氣象署最新資料,截至5日17時,丹娜絲的中心位置在北緯20.6度,東經117.7度,即在鵝鑾鼻的西南西方約360公里處,正以每小時10轉20公里的速度朝北北東轉東北進行。中央氣象署簡任技正伍婉華指出,丹娜絲移動速度逐漸加快,未來24小時將持續靠近台灣本島,預估6日至7日上午是影響最為劇烈的時段,民眾須嚴加防範。另外,中央氣象署過去曾將影響台灣地區颱風路徑分為10大類,此次丹娜絲的路徑被歸類為極其罕見的「第9類」,過去百年來占颱風總數的6.62%。上一個類似路徑的颱風是2012年的泰利,儘管當年泰利僅是輕颱,但與強勁西南氣流結合,造成台中以南至屏東地區豪雨不斷,山區降雨甚至高達數百毫米,引發嚴重淹水和土石流災情。另外,2016年莫蘭蒂颱風也曾以相似路徑從金門登陸,對台灣西部及金門造成重大損失,政府宣布停班停課長達7天。

根據氣象署資料,第9類路徑的颱風通常為「海峽北上」型,為通過台灣南部向東或東北進行者。這種路徑在歷史上非常罕見,過去一百年來僅有8個,且多數都帶來強烈降雨,造成嚴重災害及農業損失。

氣象署提醒,由於丹娜絲具備中颱等級的增強趨勢,且移動路徑與歷史上的「災害性颱風」相似,民眾與相關單位應嚴陣以待,預防劇烈風雨所帶來的各種可能災情,提前做好防颱準備。

屏東恆春地區近期遭遇百年級暴雨,7月份累積雨量達1319毫米,較往年平均高出3倍,導致獅子鄉北里龍山發生大規模崩塌。當地村民表示,崩塌地點距離部落尚有一段距離,暫不影響居民安全,但連續21天的降雨已使當地土壤飽和。面對即將來襲的樺加沙颱風,村民正加緊防颱準備,以應對可能帶來的更多風雨威脅。北里龍山崩塌現場傳出轟隆巨響,大量土石從山頂滑落並揚起煙塵,震撼附近居民。這次崩塌發生在屏東獅子鄉北里龍山的北稜東面,村民表示這是近年來首次發生的大規模崩塌,「好幾年都沒有塌,就是這幾天才有塌」,並指出當地工作的人們都前往拍攝記錄了這一罕見現象。

熱帶擾動98W動向備受關注,天氣風險管理公司資深顧問吳聖宇表示,如果發展較快的話,可能在今(4)日晚到明日清晨就進一步增強為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預計陸上警報最快可能在明晚到週日凌晨發布,「依照這樣的路徑預報來看,全台各地應該都有機會發布颱風警報」。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預言家

 隨著日本漫畫家龍樹諒預言的7月5日大地震日期逼近,已故保加利亞預言家「盲眼龍婆」巴巴萬加(Baba Vanga)的預言再次成為焦點,儘管她早在1996年便已離世,但世人仍對她的預言保持關注度。

盲眼龍婆(Baba Vanga)在12歲時因一場猛烈風暴而失明,自此獲得預見未來的異能,透過夢境預知未來。她生前共留下超過5000個預言,時間最遠觸及西元5000年,許多重大的國際事件,如911恐攻、黛安娜王妃去世、英國脫歐、新冠肺炎、俄烏戰爭等,都與她的預言不謀而合。此外,她曾預言2022年將發生地震、海嘯、洪水和水資源短缺等災害,而2022年3月和7月,澳洲確實發生了嚴重暴雨和洪災;同年7月,義大利也經歷了長達百餘天的乾旱。盲眼龍婆曾對2025年做出關於天災人禍的警示,她表示2025年全球多地將遭受地震侵襲,而近期緬甸在3月28日發生的強震,恰好落在她預言的時間範圍內,這讓許多人感到不安。雪上加霜的是,日本漫畫家龍樹諒也曾預言今年7月將發生一場大地震,兩位預言家的時間點不謀而合,讓世人對潛在的災難憂心忡忡。

除了自然災害,盲眼龍婆的預言還提及2025年歐洲將爆發一場「災難性戰爭」,這場衝突可能導致人口大幅減少,甚至可能蔓延至全球。另外,她還預言今年將有更多的自然災害發生,其中包括長期沉寂的火山噴發,以及美國西海岸可能遭遇的地震

盲眼龍婆將2025年視為「人類滅絕」的開端,並且預示俄羅斯將在世界格局中佔據主導地位,而非走向滅亡。儘管有這些悲觀的的末日警示,盲眼龍婆對2025年也抱持著許多正面的展望,她預言醫學領域將迎來重大突破,特別是在實驗室培育器官方面,這將造福移植手術,此外,她甚至大膽預言心電感應可能成為現實,而且人類有望在某個重大體育賽事中,與外星生命接觸。

2025年6月4日 星期三

夏季節氣

 明(6/5)日迎來24節氣中的「芒種」,也代表夏天正式到來,命理專家楊登嵙建議,芒種期間應飲食清淡,並提醒「4生肖」注意身體健康,容易出現脾胃、腸道、消化系統方面的疾病。

楊登嵙指出,進入「芒種」代表炎熱夏季到來,這個時節又熱又濕,容易惱怒憂鬱,因此飲食方面建議清淡,可多喝綠豆湯消暑,也適合多吃桑葚,在中醫理論認為,桑葚可補肝益腎,主治頭暈目眩、煩躁失眠、耳鳴心悸。

楊登嵙提醒,「芒種」期間生肖屬虎、馬、羊、狗的民眾,小感冒、小病痛會特別明顯,尤其注意脾胃、腸道、消化系統方面的疾病,容易出現腸胃急性病症,盡量多休息、多運動,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到醫院探病,以免替人受災厄,建議隨身攜帶護身符保平安,勿探病弔喪,喪家物勿吃。

此外,農曆五月俗稱「毒月」,其中農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這9天又稱「九毒日」,再加上農曆五月十四日為「天地交泰日」,建議這10天最好不要有性生活,否則容易消耗正氣,給外邪可趁之機,元氣易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