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自來水

 消毒飲用水時產生的化學物質,可能會增加罹患特定癌症的風險!一項來自瑞典的最新研究指出,以氯消毒飲用水的過程會產生化學副產物,導致罹患膀胱癌的風險增加33%,大腸癌風險則上升15%。

據《紐約郵報》報導,美國自1908年開始在紐澤西州澤西市的飲用水中添加氯進行消毒,成功消除了霍亂和傷寒等水媒疾病,隨後這種做法迅速在全國、全球推廣,成為公共衛生的基本措施。不過,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赫爾特(Emilie Helte)等人研究發現,飲用水中主要的致癌物質「三鹵甲烷」(THMs),是水中有機物和氯反應所形成,幾乎存在於美國和歐盟等所有的公共供水系統中。赫爾特向《衛報》表示:「我們看到的結果令人震驚,我們需要更多高品質的研究。」

此外,非營利組織「環境工作組」(EWG)長期以來一直警告,三鹵甲烷和鹵乙酸(HAAs)可能會增加罹患癌症和生殖問題的風險。

這項發表在《環境健康展望》期刊上的新研究,綜合分析了30項科學研究,涉及超過9萬名參與者,發現當三鹵甲烷濃度達40 ppb(十億分之一)時,癌症風險就明顯升高。根據EWG在2013至2019年的數據,紐約市自來水中的三鹵甲烷濃度為38.1 ppb。美國目前規定飲用水中三鹵甲烷含量不得超過80 ppb,而「環境工作組」建議上限應為0.15 ppb。

赫爾特指出,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她說:「使用足夠的消毒劑非常重要」,但安裝新的過濾系統來去除有害毒素的成本很高。目前,她建議民眾繼續飲用自來水,並在家中使用顆粒活性碳來過濾有害化學物質。

不過,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曾對此表示,「早已持續進行檢驗監測,歷年來檢驗結果顯示,本處供應的自來水三鹵甲烷含量均小於10ppb,遠低於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及我國飲用水水質標準限值(80ppb),對健康影響微乎其微,民眾不必驚慌,可安心直接飲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